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型中等,较短肥。耳壳较小略露出被毛外。四肢短小,被有密毛。尾短约为体长的1/3左右。腹面毛色不带任何黄色。头骨棱角不如白尾松田鼠显明。
形态
外形:体型中等,略显短肥。尾较短,约为体长的1/3左右。四肢短小,前肢较白尾松田鼠弱,被有密毛。耳壳小并露于被毛外。
毛色:背毛浅赭黄色,毛基铁灰色,约占毛长的1/3,毛尖淡黄褐色。吻尖部、头顶部、背中央黄褐色略重。背毛中杂有稀疏棕色长针毛,尤以背中央和臀部为多。耳缘毛稀疏。背毛色向两侧渐浅而转为淡黄,至腹侧为苍白。背腹毛色分界比较明显。腹毛灰白色,毛基灰色,毛尖苍白色,无任何黄色色调。四肢背面被毛至指趾部,毛色污白。尾二色,上部浅褐色,下部黄白色。爪肉色。
头骨:整体较白尾松田鼠短小而略狭长。鼻骨前宽后窄,略似梯形,末端平直或稍向内凹陷,前端明显短于前颌骨的前缘。额骨前端扁平,后端略有隆起。左右眶间嵴在中央基本愈合,前端左右分开约和鼻骨末端同宽,后端亦向左右分开。眶后突较明显。脑颅部较平,后顶骨近长方形,只前端中央向顶骨突入。枕骨两侧嵴发达,枕骨大孔向后腹方,圆形。上颌骨颧突板状,颧弓较细弱,不特别向两侧扩张,鳞骨颧突较小。腭孔长约2.5mm,位于门齿于颊齿间但更靠近颊齿(白尾松田鼠基本位于中央),颊齿间两条凹陷紧贴腭骨的颊齿内侧,直而等间距。腭长大于颅全长之半。听泡发达。
牙齿:上颌门齿基本向下直伸(白尾松田鼠斜向前伸)。 M1前叶后具4个封闭三角形齿环,内侧靠前,外侧凹陷较内侧深,M1每侧3个齿突。M2前横叶后具3个齿环,外侧靠前,M2长度明显小于M1,内侧2个、外侧3个齿突,间隙较大。M3前叶后3个封闭齿环,内外各具3个齿突,第1齿环较小,后齿环长卵圆形。下颌M1后横叶前有3个完整闭锁三角形齿环,内侧2个、外侧1个。第2齿环(外侧)与第3个齿环(内侧)和前端的横叶贯能,形成内侧5个和外侧4个齿突。M2前端4个交互的封闭齿环,外侧靠前,后叶横向,形成M2内外侧各具3个齿突。M3齿环前后排列,第1和第2齿环间略有相通。齿环间内侧凹陷较深,形成M3内外各3个角突,后横叶半月形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头骨:
形态
外形:体型中等,略显短肥。尾较短,约为体长的1/3左右。四肢短小,前肢较白尾松田鼠弱,被有密毛。耳壳小并露于被毛外。
毛色:背毛浅赭黄色,毛基铁灰色,约占毛长的1/3,毛尖淡黄褐色。吻尖部、头顶部、背中央黄褐色略重。背毛中杂有稀疏棕色长针毛,尤以背中央和臀部为多。耳缘毛稀疏。背毛色向两侧渐浅而转为淡黄,至腹侧为苍白。背腹毛色分界比较明显。腹毛灰白色,毛基灰色,毛尖苍白色,无任何黄色色调。四肢背面被毛至指趾部,毛色污白。尾二色,上部浅褐色,下部黄白色。爪肉色。
头骨:整体较白尾松田鼠短小而略狭长。鼻骨前宽后窄,略似梯形,末端平直或稍向内凹陷,前端明显短于前颌骨的前缘。额骨前端扁平,后端略有隆起。左右眶间嵴在中央基本愈合,前端左右分开约和鼻骨末端同宽,后端亦向左右分开。眶后突较明显。脑颅部较平,后顶骨近长方形,只前端中央向顶骨突入。枕骨两侧嵴发达,枕骨大孔向后腹方,圆形。上颌骨颧突板状,颧弓较细弱,不特别向两侧扩张,鳞骨颧突较小。腭孔长约2.5mm,位于门齿于颊齿间但更靠近颊齿(白尾松田鼠基本位于中央),颊齿间两条凹陷紧贴腭骨的颊齿内侧,直而等间距。腭长大于颅全长之半。听泡发达。
牙齿:上颌门齿基本向下直伸(白尾松田鼠斜向前伸)。 M1前叶后具4个封闭三角形齿环,内侧靠前,外侧凹陷较内侧深,M1每侧3个齿突。M2前横叶后具3个齿环,外侧靠前,M2长度明显小于M1,内侧2个、外侧3个齿突,间隙较大。M3前叶后3个封闭齿环,内外各具3个齿突,第1齿环较小,后齿环长卵圆形。下颌M1后横叶前有3个完整闭锁三角形齿环,内侧2个、外侧1个。第2齿环(外侧)与第3个齿环(内侧)和前端的横叶贯能,形成内侧5个和外侧4个齿突。M2前端4个交互的封闭齿环,外侧靠前,后叶横向,形成M2内外侧各具3个齿突。M3齿环前后排列,第1和第2齿环间略有相通。齿环间内侧凹陷较深,形成M3内外各3个角突,后横叶半月形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标本号 | 性别 | 体重 | 体长 | 尾长 | 后足长 | 耳长 |
27209 | ♂ | 30 | 105 | 35 | 17 | 13 |
头骨:
标本号 | 颅全长 | 颅基长 | 腭长 | 齿隙 | 颧宽 | 眶间宽 | 后头宽 | 听泡长 | 听泡宽 | 上颊齿列长 | 下颊齿列长 | 腭孔长 |
27029 | 27.4 | 8.4 | 13.1 | 8.7 | 15.5 | 4.3 | 13.3 | 7.8 | 6.3 | 6.0 | 6.2 | 5.8 |
生物学
栖息于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草甸草原带。在土质潮湿地段掘土作洞,洞穴成群。昼夜活动。其他生物学资料不详。该种在牧场掘土打洞有一定危害,但由于分布狭窄,数量稀少,危害程度不大。
生境信息
国外分布
国外分布天山山脉西段、帕米尔高原、吉萨尔山、阿赖山等地区,包括吉尔吉斯斯坦,乌兹别克斯坦,塔吉克斯坦,也见于巴基斯坦的东北部。
国内分布
Xinjiang,Tibet
分类讨论
本种自1879年定名以后,种级分类地位一直比较稳定。虽然本种与白尾松田鼠(P. leucurus)相似,但是可以从多方面特征区别二者包括M3后叶的形状、头骨轮廓、腭孔位置、腹部毛色等均可较易区别二者。再者,P. lrucurus 是善打洞的种类,前肢较发达,较 juldaschi 为长,也容易区分二者。关于 P. juldaschi 的亚种分类,争论不多。Ellerman等(1951)将 juldaschi 和 carrutheris 并列为同属的两个种,同时还指出 pamirensis 应该是 juldaschi 的同物异名。Corbet(1978)根据前苏联学者的工作,将 juldaschi 和 carruthersi 合并为一种,依据命名先后原则,后者是 jul-daschi 的同物异名。国内冯祚建等(1987)也采用了Corbet的观点,认为 carruthersi是 juldaschi 的同物异名,而且 juldaschi 没有亚种分化。依据俄罗斯 Болъшаков等人(1969)的研究,从头骨特征、毛色差异、内部结构特征以及杂交实验等多方面比较,证明 juldaschi 和 carruthersi 为同种并具有亚种的差异。因此将 juldaschi分为两个亚种;即分布帕米尔高原中部、东部、东南隅的指名亚种(P. j. juldaschi)和分布帕米尔高原以西吉萨尔山、北部阿赖山和天山山脉西段的吉萨尔亚种(P. j. carruther-si)。国内的标本均采自帕米尔高原的东侧,从体背毛色、体型、尾的长短等方面特征,与产自喀拉湖的模式标本一致,分布区接近,当属指名亚种。